看點:“如果你要找一名叫嘎松扎西的校長,得先飛到位于青藏高原的玉樹,再坐車顛7個小時山路,去到海拔4600多米的曲麻萊縣麻秀村?!?1年前,嘎松校長接手麻秀村小學,家長和孩子都覺得上學沒用,為了勸回不愿上學的孩子,嘎松追了十幾公里,翻了幾個山頭。11年后,他終于建起了一所學生不愿離開的學校。
這是校長嘎松的故事,在全國,像他這樣的鄉(xiāng)村校長有20多萬,他們影響的是300多萬鄉(xiāng)村教師和9000多萬鄉(xiāng)村兒童。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條大河,那鄉(xiāng)村學校就像一條條細微的溪流奔淌在山間、在田邊、在荒野間。而校長就像是大山深處的“掌燈人”,能深度影響一所鄉(xiāng)村學校。
在近日舉辦的在“新鄉(xiāng)村校長論壇”期間,來自云南、青海、四川、甘肅等地的20名鄉(xiāng)村校長獲評“馬云鄉(xiāng)村校長獎”,他們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堅守感動了很多人。但是在堅守鄉(xiāng)村教育的同時,他們甚至開始了對理想教育的探索 。他們中有的帶著學生打造出農村素質教育的樣板;有的將鄉(xiāng)土文化融合到鄉(xiāng)村教育,培養(yǎng)農村孩子的生活情趣;有的改變了整個村莊的風貌;有的在村小推動“幸福教育”……他們被馬云親切的稱為“農村的教育部長”和“新時代的鄉(xiāng)賢”,搜狐教育《智見》今日帶你走進其中六位獲獎者背后的故事。
在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
他用11年建起了一所學生不愿離開的學校,104個孩子一個也不能少
11年前,嘎松校長接手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秀村小學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崩潰的。讓他最崩潰的不是教室的窗戶是用塑料布糊上的,不是校舍沒有通電沒有通電話,不是晚上學校周圍還有狼。而是家長和孩子都覺得上學沒用,放牧就足以過此一生。課上著上著,學生就跑了,嘎松校長追出去老遠才能從曠野上氣喘吁吁地把學生抓回來上課。
11年里,嘎松校長把學校翻新了兩次,裝了窗戶,通了電;主動聯(lián)系格?;ń⒘诵@牧場,辦好食堂;提供單獨的教室和熱水給女孩子們做個人清潔,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讓孩子們民主選舉出學生會,進行健康衛(wèi)生習慣方面的自我管理……
11年里,他曾為了勸回不愿上學的孩子,追了十幾公里,翻了幾個山頭;曾一個學期沒有出過學校,沒有去有信號的縣城給家里打個電話;他用心打造著孩子們的家,每次回到縣城,看到任何東西都忍不住會想一想學校是否需要,哪怕是一顆螺絲……
十年如一日換來的是麻秀村小連續(xù)4年縣教育局數學統(tǒng)考第一,綜合統(tǒng)考全縣前5名,連續(xù)4年鄉(xiāng)村學校第一。成績的背后,是嘎松校長人性化的教師管理;是嘎松校長和老師們定期到縣城上網,下載電影,幫助孩子學習漢語;是嘎松校長堅持培養(yǎng)孩子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培養(yǎng)孩子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嘎松甚至專門為學校設計了?;?,“校徽的中間是一條小河,我告訴學生們這條小河會流入長江,他們也會像這條小河一樣流入更廣闊的大海?!?/p>
再沒有學生逃跑了!嘎松驚奇的發(fā)現,甚至休息的時候他們也愿意在學校,而不是回家,他終于建起了一所學生不愿離開的學校。每次嘎松校長外出回到學校,孩子會一個個和老師貼臉,104個孩子就是結結實實的104個臉,一個都不能少!這或許,是對嘎松老師最好的認可。
他連續(xù)貸款數十萬辦學
大涼山深處的彝族漢子只為讓家鄉(xiāng)的孩子不輟學
“父母因病相繼離世,哥哥變賣了家中所有的財產,幫助他完成了學業(yè),畢業(yè)兩年后才補齊費用拿回畢業(yè)證?!彼拇ㄊ∠驳驴h李子鄉(xiāng)愛心小學校長羅承業(yè)有著一個不幸的童年,自幼艱苦的求學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彝族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一年可以,兩年可以,但是三四年我就撐不下去了,學生跟我說,羅老師你能不能在這里多教一年,如果你不在了,如果你去打工了,我們也就去打工了,他們這樣說了之后,我就有種舍不得的感覺?!痹谏缴系囊妥鍖W校代課,每月90元的補貼遠不夠日常開銷,面對堅持還是放棄的選擇,他被家長們激勵挽留。他說,本民族價值的認可和學生的喜愛是他愿意堅守的動力。
借用村民房子,他跟同伴從貸款買地皮重新裝修學校開始辦學,課桌、課本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考慮,校舍從山上到山下、從土坯房到磚房。
“辦學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學校原來在山上,有一次新建的籃球場滑坡之后我們覺得學校也不安全,于是又借了八萬多元將學校搬遷?!庇捎诹_承業(yè)所在的村子距離中心小學路途較遠,而且中途要經過兩條小河,到了雨季就非常不安全,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到李子鄉(xiāng)愛心小學上學。如今的四川省喜德縣李子鄉(xiāng)愛心小學,學生數已經從最初73名發(fā)展到如今的917名。
雖然直到現在,由于校園狹小,三個孩子需要擠在一張課桌,活動場地也無法滿足近九百名孩子的需求,但他通過學前班彝漢雙語教學,幫助學生們完成語言過渡;以“綠色生命教育”為特色,讓學生們發(fā)自內心的愛上學習;爭取各方資源,為學生提供營養(yǎng)午餐……
羅承業(yè),這位從大山中走出來又選擇留在涼山州的彝族漢子,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涼山深處家鄉(xiāng)的孩子有學可上。
在渤海灣的一個小村莊
她將學校變成鄉(xiāng)村文化中心,改變了一個村莊的面貌
趙銀鳳,一個嫁到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隔河頭鎮(zhèn)大森店村的媳婦,一個只有12個學生的教學點負責人,不僅保住了面臨撤校威脅的學校,而且將村小發(fā)展為143個學生的綠色校園,并把整個村莊的828個村民也納入“教育”的對象。
2005年,趙銀鳳第一次來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大森店小學,整個學校破爛不堪,桌椅高低不齊,但她一個人在這兒堅守了十二年。面對不能滿足需要的復式教學方法,和適齡兒童的不斷減少,她四處游說,商定了“隔年招生,就近入學”的辦學模式,讓村里的孩子可以繼續(xù)就近上學;為了讓孩子們愛上學習,她帶著孩子們到田間地頭畫畫、唱歌、跳舞;為了發(fā)掘農村教育資源,她邀請鄉(xiāng)土藝人講授藝術課程,與家長一起開展實踐活動……
在村小工作了一段時間后, 趙銀鳳發(fā)現了一個問題: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百分之五十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整個村莊有很多留守婦女、空巢老人,這些家長的業(yè)余生活就是在聊天、打麻將中度過, 卻沒有時間關注孩子成長。于是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家長、村民也納入教育對象,利用寒暑假、休息日調動家長們的積極性。于是她幫助村民成立老年協(xié)會、婦女學校、家長學校、秧歌隊等組織,組織孩子們、家長與村民節(jié)目表演等活動,推動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qū)的建立,使學校成為整個村莊的文化中心;家、校、村三者結合,把村民帶到課堂,把課堂帶進村莊,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能力和品質,提高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技能,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改變了村里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陋習。
實干、兼具智慧和親和力是村民對他的印象。“村里都難組織起來的事,趙校長一出面,就沒有缺席的”,這是村民對趙校長的評價,也是趙校長用多年的真誠、堅持和實干換來的認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趙銀鳳辦的不僅僅是學校教育,而是整個鄉(xiāng)村教育。
從“豆腐塊教室”到最美校園
他多方籌資改變校園環(huán)境,推廣閱讀項目培養(yǎng)農村孩子生活情趣
“一個善于閱讀的學生必將有一個幸福的未來,我要創(chuàng)造一個給學生提供快樂的閱讀的學校,讓學生在玩和活動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能力,我要將學校建成孩子一生的家園?!边@是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雙龍鎮(zhèn)五四小學陳受選校長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他十幾年來不忘初心,為“讓每一位孩子生活在愛的氛圍中,享受到愛的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陳受選所在的五四小學是一所村級完小,辦學條件極為簡陋,老師們把學校戲稱為“豆腐塊教室”。成為校長以來,陳受選多方籌集資金300余萬元,新建師生生活用房,添置了教學設備;率先實施了學生營養(yǎng)餐,建立了留守兒童管護中心,40余名留守兒童吃住在學校,老師們成了孩子們的代理家長。如今,學校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成為全區(qū)最美的校園。
從2014年開始,陳校長將閱讀項目為學校的常規(guī)工作,通過開展故事會、圖書漂流、經典誦讀等方式開展閱讀活動和閱讀推廣,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當時有這樣一個思考,在課堂教學之外,如何填充學生回家之后的業(yè)余時間?我就想到通過閱讀來改變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閱讀項目帶動了周邊五所學校的加入,讓閱讀真正成為師生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陳校長和老師們開設的腰鼓、書法、武術、剪紙等興趣課程與社團,并且讓學生到更大的舞臺上表演;每學期都有三十余名學生需要坐船上下學,在2012年的一次家訪之后,他發(fā)現有的學生回家要20多公里山路,學校就開始實行寄宿制,改變了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2016年調任雙龍鎮(zhèn)雙龍小學校長的他,繼續(xù)從以閱讀為切入口,激勵學生去閱讀。
歌詠比賽、運動會、篝火晚會……
他在云南大山深處播種著素質教育的種子
自行車到了這里,常常無路可騎,只好推行;運貨的馬車到了這里,常常無路可走,只好停下。狹小的庭院算作村里的“大路”,竹籬笆搭成墻壁,簡陋的墻壁再圍成木房……
這里,是云南省騰沖市界頭鎮(zhèn)的一座小山村。29年前,鄉(xiāng)村校長熊國朝就是從這里,讓素質教育悄悄在竹籬笆墻圍成的木房里開了花。
搖搖晃晃的桌子,單薄簡陋的圍墻,滿是鄉(xiāng)土的痕跡。從師范畢業(yè)后,熊國朝被分配到中牌小學擔任負責人,頂替由于條件艱苦而離職的前任校長。當時全校有90多名孩子,四個班,除了自己之外只有三個男老師。老師們既上課又做飯,熊校長則兼任校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艱苦中仍時常傳出笑聲的四位老師常被村里人親切地戲稱為“一窩快樂的公老鼠”。
“當時我記得有一份叫《教師博覽》雜志,素質教育的概念在這些雜志里就有所涉及: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當時條件比較艱苦,孩子們當時連野炊、春游這些概念都沒有,我就覺得他們需要來這些活動中得到鍛煉?!?/p>
于是,課堂里的“魔鬼”老師消失了,“真愛、深愛、博愛、善愛”被熊國朝用一點一滴的改變根植在了小村的校園里——發(fā)現學校里沒有歌聲,熊國朝就讓老師教孩子們唱歌,說“即便唱不準,學校也要有歌聲、有生氣”;發(fā)現沒有運動場,他就帶著孩子們到坑坑洼洼、彎彎曲曲到村道上訓練、開運動會;自己在閱讀中獲得靈感,就在校園里推動書本的擴散與傳遞,建立“書香校園”……好多山區(qū)孩子從此不再除了埋頭于田地就是埋頭于苦讀,他們有了人生中第一次春游、野炊、歌詠比賽。村子里的第一次少先隊檢閱也舉行開來,86名孩子搜集了老師的白襯衣、藍褲子做成表演服,用破籮筐當大鼓、破瓷盆當小鼓,又用竹片、“獅子毛”草、千斤草扎成綠葉,進行了精彩的表演。漸漸地,村里人的嘲笑和質疑也變成了嘖嘖稱贊。而這時,素質教育在全國都還沒有完全普及,距離騰沖正式開展素質教育也還有半年。
為了解決師資質量的問題,熊國朝利用網絡,在山村開展起了“視頻課”。為了留住優(yōu)秀的鄉(xiāng)村老師,除了傳統(tǒng)的職稱評比、獎勵以外,熊國朝還致力于為教師們減負。
“以愛為源,因材施教,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去,讓農村孩子的人生更加出彩”,從教多年來,熊國朝的心中千千萬萬次重復著這句話?!拔业哪繕?,就是培養(yǎng)崇德明智、博學養(yǎng)正的孩子”,“能不能實現?反正我會用心、用情、用功地去做。”
5500多個學生、11720節(jié)課
她在學校推動“幸福教育”,編寫校本教材讓孩子們愛上家鄉(xiāng)
“5500多個學生、11720節(jié)課、200萬字的學習筆記和教學經驗總結,還有100多個管我叫媽媽的孩子。”這是湖南省桃江縣桃花江鎮(zhèn)桃花江小學黃麗君校長,給從教27年的自己交出的成績單。在黃校長看來,教育的終極目標目標就是幸福。因此,她在學校開設“幸福課”,幫助學生們認識、管理自己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陽光的對待生活。她還和清華大學彭開平教授合作,作為基地校一起探討如何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原理來做幸福教育。
此外,黃校長還非常強調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學校邀請了對桃花江歷史、地理非常熟悉的專家編寫了桃花江的歷史、地理、人物民俗相關的校本教材,讓學生們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此外,學校更多的把所有的學生放到活動當中,學校有讀書節(jié)、體育節(jié)、足球姐、藝術節(jié)、合唱節(jié)等六節(jié)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給孩子們自信。
作為一所鄉(xiāng)村學校,桃花江小學屬于教育部頒發(fā)的“全國體育特色?!?、“ 足球特色?!保@些都離不開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理念。
當然,只有幸福的老師才會教出幸福的學生,就是在這樣一個鄉(xiāng)村學校,卻走出了11位特級教師,在崗的有六位特級教師。這些都離不開黃麗君對于如何培養(yǎng)優(yōu)秀教師的思考,引領老師感受到幸福的價值,讓他們的專業(yè)得到成長。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容鄉(xiāng)村教育家時所說:“他足跡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學校氣象生動;二年能使社會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學農業(yè)著效;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廢人生利”。這些扎根大山深處的鄉(xiāng)村校長就像是一個個鄉(xiāng)村教育家,他們能深度影響一所學校,也影響著整個村莊。
“不容易”,是我們接觸的每一位鄉(xiāng)村校長都說過的話,可是“離開”,是他們都沒有做出的選擇。在全國,像他們這樣的鄉(xiāng)村校長有20多萬,也許,每一位鄉(xiāng)村校長都有一個個像嘎松校長、像熊國朝校長這樣的獨特故事,我們也希望這樣的故事會越來越多。
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