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澇病該咋治
近期進入雨季,暴雨頻發(fā)。尤其是7月21日北京的那場大雨,更是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如何應對城市內澇的話題,也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城市內澇是天災還是人禍?
城市可能“放大”氣象災害
城市內澇的形成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個是我們成功預測天災的概率還是很低,另一方面,城市所處的“地形地貌”和“城市排水、蓄水系統(tǒng)”也會造成內澇。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水循環(huán)發(fā)生變化,大氣環(huán)流出現異常,造成了異常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fā)生的復雜局面,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的頻次、強度有增多、增強的趨勢。
然而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氣象災害的作用,當城市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之后,由于人類活動密集,城市下墊面(指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變,會使城市局地氣候特點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使城市氣象災害打上人類活動的印跡。
柏油路、水泥地增加排水壓力
影響城市排水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城市雨水管渠規(guī)劃、儲水設施以及城市道路、建筑物吸附水和滲透水的能力等。
城市雨水管渠規(guī)劃是影響城市排水的重要因素,要合理規(guī)劃地下排水系統(tǒng)的流速、流量、容量等的要求,因此需要足夠的長度、大直徑的管網來保證;城市化使得柏油路面、水泥路面迅速增加,但是這樣的變化使得路面對水的吸附能力下降,比如,自然的土地面,降水徑流系數在北方僅有0.3~0.5%,在南方也僅有0.6%左右,而水泥硬化地面的降水徑流系數是100%,可想而知,每增加1平方公里的硬化地面,就會對排水管道增加2倍的排水壓力。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城市的內澇就會一直存在。
此外,要合理規(guī)劃城市儲水設施。雨水調蓄設施可以由濕地、跑步道、草坪廣場和游戲廣場等雨水可滲入的設施組成。在枯水期,景觀池維持整個調蓄設施中唯一的親水區(qū)域,人們可以到這里來散步、娛樂和休閑;在豐水期,當暴雨來臨時,警報提醒游人疏散,此時的游戲廣場、草坪廣場作為雨水調蓄滲透塘進行蓄水,暴雨過后儲蓄的雨水下滲,在削減洪峰流量的同時補充地下水源。
增加綠地可解決雨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大家聽得比較多的詞,簡而言之就是指一個地區(qū)的氣溫高于周圍地區(qū)的現象。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區(qū)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熱容量和吸熱率。這樣一來,城市地區(qū)儲存了較多的熱量,并向四周和大氣中大量輻射,造成了同一時間城區(qū)氣溫普遍高于周圍的郊區(qū)氣溫,高溫的城區(qū)處于低溫的郊區(qū)包圍之中。
除了熱島效應,最近,一個新詞也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雨島效應”。怎樣理解呢?我們把城市中的高樓大廈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這種“森林”密度不斷增加,建筑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這種效應被稱為“雨島效應”。
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qū)域性內澇。
而城市綠地具有緩解“雨島效應”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島效應”的有效途徑之一。 因此,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減少“城市雨島效應”的污染,就需要在城市規(guī)劃中保證綠地在城市中所占有的比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