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家鄉(xiāng)黃北村的千畝山地因此成了旱澇保收田
河南日報農(nóng)村版訊 郟縣黃道鎮(zhèn)黃北村農(nóng)民王治亭雖然自己并不富裕,卻自籌20萬元興修水利,使1000多畝望天收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5月16日,記者來到黃北村,剛提起王治亭為群眾自籌資金修路、興修水利的事,70歲的老農(nóng)王德正就豎起大拇指說:“人家治亭可真是了不得,自費20萬元為村民們辦了這么大一件好事,像他這樣的好人真是太難得了!”老人自告奮勇當向?qū)?,帶領記者參觀了王治亭修鋪的山路和興修的水利設施。
在黃北村村北的山上,記者看到這里的小麥長勢良好,豐收在望。在田間看小麥長勢的全國勞模王全正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這里的莊稼都是“望天收”,自從王治亭興修的水利設施投入使用后,山上的大小田塊都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據(jù)了解,2010年10月,王治亭看到黃北村田間的麥子旱得不成樣子,村民們急得團團轉(zhuǎn)卻沒有辦法,就有了自籌資金興修水利的念頭。王治亭拿出家里的全部積蓄10萬元,又籌借了10萬元,購買了水管、電線、閘閥、水泥桿等設備,雇傭10多名勞力進行施工。經(jīng)過2個多月的努力,山上多年失修的老井改造好了,兩眼幾乎報廢的機井重新噴涌出泉水。隨后,他帶領雇工架低壓線路640米,鋪設地埋線250米,開挖地溝6000多米,鋪設水管6000多米,安裝閘閥25個,安裝75米揚程的水泵4臺,建設泵房1間,讓黃北村1000多畝望天收的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為了償還修水利的10萬元債務,去年6月,他和妻子撇下剛剛一歲多的女兒遠赴蘇州打工。今年4月,王治亭又請來民工開山修路,把通往山上的道路變成了寬敞的生產(chǎn)路……
采訪中,村民王振西告訴記者,他家的4畝地都在村北的山坡上,遇到干旱每畝地的收成不超過100斤。王治亭興修了水利后,他家的小麥每畝產(chǎn)量達到了700多斤。村民王聽蘭在地頭看著自家即將成熟的小麥激動地說:“自從治亭興修了水利設施,井水就引到了地頭,實在是太方便了!”
對于自己不惜借款興修水利的事情,王治亭平淡地告訴記者:“我是一名農(nóng)民,民以食為天,水利不興,農(nóng)業(yè)就沒有了命脈。能夠讓山區(qū)的鄉(xiāng)親們年年獲得豐收,我自己吃點虧也心甘情愿!” (記者丁需學 通訊員孫書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