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的記者深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聽了近百堂專業(yè)課。大家被老師們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自覺的責任意識所感動。同時也發(fā)現,一些老師在大學課堂上講中國時,存在缺乏理論認同、缺乏政治認同、缺乏情感認同等三大問題。
高校課堂存在的這些問題,和學術失范、教師行為失檢等問題一樣值得引起高度重視。首先最應當引發(fā)人們思考的是,高校課堂是不是教師的私人領域?教師在課堂上是不是可以信口開河,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樣說就怎樣說?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和行為有沒有、該不該有底線規(guī)范?
國家花錢辦高校,家長花錢送子女到大學深造,學校為教師提供講壇,是希望教師們?yōu)檩份穼W子傳道授業(yè)解惑,小而言之是使之能安身立命,大而言之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進步造就有用人才。因此,高校是充分意義上的公共場合,講壇絕不是教師的私人領域。但從一些高校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說來看,他們顯然把具有崇高使命的公職行為當成了私人行為,喪失了起碼的底線。
學生進課堂是去學知識的,不是去聽教師發(fā)牢騷的。要聽牢騷,不必讀大學,大學教師發(fā)牢騷也未必比別的人發(fā)牢騷更動聽。大學教師當然也有發(fā)牢騷的權利,但不應該在課堂上發(fā)牢騷。當一個教師把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到課堂時,自己就先做了激情的俘虜,失去了客觀的立場,不會給學生帶來任何正面價值。
學生進課堂是去培養(yǎng)清明理性的,不是去接受不科學的方法論指導的。以他人之長形自己之短或以自己之長形他人之短,都不是科學的方法論,其結果要么是妄自菲薄,要么是固步自封。有的教師吃了幾年洋面包,拿國外與中國對比幾乎成了思維定勢和行為定勢。那么問題來了,你怎么能斷定你對國外的了解、對祖國的了解不是以蠡測海、管中窺豹?一個人即使在一個國家生活了一輩子,是不是就可以自認為是“懂”這個國家呢?
教師不是普通的職業(yè),因為他們面向的不是物的生產而是人的塑造。每一個高校教師對神圣的講壇都應心懷謙卑、心懷重負,在走上講壇前“三省吾身”:給學生講的東西自己精心準備了嗎?客觀效果是可預期的嗎?自己這樣講會誤人子弟嗎?(作者:滕朝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