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門學科或者科學,只有付諸社會實踐,成為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有用工具,才能實現其應有價值。
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構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1月19日,全省社科界專家學者座談會召開,省委郭庚茂書記主持并講話,要求廣大社科工作者把握好立足點和方向標,堅持圍繞中心、突出問題導向,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哲學社會科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普通民眾自身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差異,由此產生的“距離”顯而易見。所以,哲學社會科學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不感興趣、不好理解、與實際工作和生活脫節(jié)的印象,使其教化和引導作用大打折扣。
壓力就是動力,如何落實好郭庚茂書記的講話要求,讓哲學社會科學更好地為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這是當前擺在全省社科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第二階段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剛剛結束,其中的理念和思路,已經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參考答案”。
首先,廣大社科工作者就要走進群眾當中,著眼于群眾思想現實開展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社科工作者只有深入群眾當中,面對面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理論研究,才能避免“閉門造車”和“自話自話”,讓哲學社會科學更具生命力。前段時間,郭庚茂書記到許昌調研時,走鄉(xiāng)鎮(zhèn)進社區(qū),和干部群眾拉家常,了解最真實最基層的社情民意,已經做出了榜樣,值得廣大社科工作者學習。
其次,廣大社科工作者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話,把大道理講活講透。河南社科界并不乏“高大上”的理論成果,中原大地也從來不缺少鮮活的代表人物和典型事例,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一定能夠引起群眾的認同和共鳴,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1億河南人的共同追求。
在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中,河南發(fā)展迎來了大好機遇。哲學社會科學走群眾路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群眾聽得懂、愿意聽,及時化作億萬河南人民建設家鄉(xiāng)的巨大精神動力,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偉大目標越來越近。(王付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