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令”是一種犧牲多數(shù)人買汽車的權(quán)利,來方便“先富階層”的汽車暢通行駛的措施,對于“后富階層”而言,顯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活在當下,“堵”在路上,的確已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網(wǎng)友曾形象地概括了各大城市,如北京被叫做“首堵”,上海是“一上路就堵”,廣州是“廣泛地堵”,深圳是“深度地堵”,成都是“成天堵”,重慶是“重復地堵”……如此等等,見證網(wǎng)友才華的同時,也見證“治堵”成為現(xiàn)代公共管理的必修課。在北京、貴陽等地對汽車實行限購令后,廣州亦步入“限購”大軍。
廣州市6月30日晚宣布,對全市中小客車試行總量控制管理,年增量配額為12萬輛,試行期為一年。7月1日零時起,廣州暫停辦理中小客車的注冊及轉(zhuǎn)移登記,后續(xù)各個月度平均分配增量配額,購車須申請取得配置指標。廣州還將實行外地車輛按時段在指定區(qū)域的限行措施。(見7月1日中國廣播網(wǎng))
當你問車主為何買車時,不少人的答案是為了選擇有尊嚴地出行。但遺憾的是,“限購令”卻是一種犧牲多數(shù)人買汽車的權(quán)利,來保障那些“先富階層”路權(quán)的措施,于“后富階層”而言,顯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陀^來說,限購令無法阻擋先富階層、有錢群體的購車需求,卻可能澆滅那些“奮斗一族”的夢想。
我們常言“衣食住行用”,可見“行”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梢灶A見的是,任何的“限購令”,都注定無法打壓公眾“行”的基本需求,且任何的“限制”而非“引導”都是一種下策。須知,城市變得“擁堵”之后,決策者不能只打壓公眾的“需求”,而應積極“引導”,尋求一種可供替代與選擇的方案。而這,也早在治堵之時形成共識,即發(fā)展城市全覆蓋的公交樞紐,因在我們的城市里遠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于是公眾的選擇自然而然倒向私家車。
必須承認,對城市而言,“治堵”勢在必行,但我們不能一味地選擇“堵”的方式方法,無論是征收擁堵費、限制私家車等,都非長久之計。這些措施,短時間會奏效,但長期實施下來,治標不治本的弊端定會暴露無遺。其實,從外國大都市的歷史經(jīng)驗來看,“限”也是一種方式,但外國的“限”多是提高牌照費、停車費等使用成本,即通過市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對我們來說,卻選擇了一種“行政手段”,這自然是用錯了方向。
行政手段無法釋放需求,只能打壓需求,但這種需求會一直存在;但市場手段卻可以釋放需求,減少公眾的購車欲望。從這看來,“汽車限購令”更似一種把對脈開錯方的措施。
不過,我更希望,“汽車限購令”只是為治堵爭取時間,如廣州這次,便是“試用”一年;而不能成為一種長期執(zhí)行的政策,將公平公正拋棄。希望每個城市,都能對“汽車限購令”有所反思,趁早發(fā)展出城市全覆蓋的公交系統(tǒng),而不是效仿,讓“汽車限購令”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龍敏飛)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