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犯罪所造成的損失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這與嚴重暴力犯罪所侵害的人的生命價值不可同日而語,二者均適用死刑,有違刑罰等價原則。
日前,湖南湘西曾成杰因集資詐騙罪被執(zhí)行死刑,引起各界熱議。除了執(zhí)行前未安排親屬會見這一程序瑕疵外,該案的定罪量刑等實體問題也引起爭議。由此案,人們自然會想到去年經輿論廣泛呼吁、最終未被核準死刑的吳英集資詐騙案,從而對廢除經濟犯罪死刑增添新的感受和理解。
官方資料顯示,曾成杰集資詐騙數(shù)額特別巨大,曾引發(fā)萬余名群眾圍堵鐵路及火車站和集資戶自焚事件,嚴重影響當?shù)厣鐣€(wěn)定,其被判死刑,法律上無可置疑。
但也要看到的是,廢除死刑是社會發(fā)展的潮流,與死刑相比,長期自由刑能夠較好地發(fā)揮改造與懲戒的雙重功效,既給重罪負案人以長久而深刻的痛苦教訓,又為其留下一條生路,使他在作案之時還能夠有機會猶豫和選擇。
在中國,隨著法制的進步,對經濟犯罪保留死刑的罪名,也呈遞減趨勢。201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一次就削減了13個死刑罪名,其中10個為經濟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在廢止13個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時,曾經考慮過要把集資詐騙罪的死刑也取消掉,雖然最后沒有成功,但下一步立法減少死刑時,該罪名的廢除或許首當其沖。
死刑適用范圍進一步收窄,無疑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就危害而言,經濟犯罪所造成的損失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這與嚴重暴力犯罪所侵害的人的生命價值不可同日而語,二者均適用死刑,有違刑罰等價原則。再則,經濟犯罪的發(fā)生往往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與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經濟管理和監(jiān)督狀況等密切相關,使得死刑對經濟犯罪的威懾作用難以收效,起不到一般預防的社會效果。
近些年來,從學界到社會公眾,越來越認識到了這種經濟犯罪的特殊性,進而認識到對此類犯罪適用死刑的不公正性。生命的價值高于金錢,欠債償命不合天理,這一點最終會成為我們社會的共識。
當然,就中國目前而言,廢除經濟犯罪死刑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逐步實現(xiàn)。其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集資詐騙的死刑,因為,無論是基于報應的立場,還是功利的立場,對該罪適用死刑都是不適當?shù)?,也是沒必要的。對該類犯罪人適用自由刑,已能滿足被害人的報應需求;其復雜成因,也決定了死刑并不能有效遏制該類犯罪。另外,透過吳英、曾成杰等案,也可看出,社會公眾對于廢除集資詐騙罪死刑,存在較大共識,這無疑為法律的修改,提供了社會基礎。
?。⑿拢?/p>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