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一直被認為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二十年來改革成效不彰。近年來的三公治理中,公款吃喝公費出國已經(jīng)被放進了籠子里,現(xiàn)如今也該輪到公車這只野馬了。
如一首時下流行歌曲所唱,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里沒有草原。在家里遠不富裕的當下,公車消費的高消費尤為讓公眾反感。這也是此次公車重大改革被納入《黨政機關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條例》,并且作為重要內(nèi)容的原因。其中規(guī)定,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改革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執(zhí)法執(zhí)勤、機要通信、應急和特種專業(yè)技術用車及按規(guī)定配備的其他車輛,普通公務出行實行社會化提供,適度發(fā)放公務交通補貼。
此中最讓人拍手稱快的是,取消一般公務車一款。多年來,公車改革在技術性環(huán)節(jié)上尋求突破,譬如一些地區(qū)的貨幣化改革,或者加裝GPS等等。由于公車這一名頭定位的模糊,往往造成“拿了補貼、公車照開”的負面效果。即便是公開公車數(shù)量也讓相關部門勉為其難,個別城市公布了公車數(shù)量,具體數(shù)字也與群眾印象相距甚遠。政府與公眾對公車理解上的巨大差異,讓到底是誰不靠譜成了一筆糊涂賬。公車這一含義極廣的稱謂也因此成了浪費甚至腐敗的保護傘。
中國文化講究“正名”,所謂名正才能言順。條例對公車的界定實質就是一場正名行動,是真正實質性的頂層設計。用一句不太精確但容易理解的話說,公車的冠名貴在“特殊”,而非“一般”。其一用途特殊,執(zhí)法執(zhí)勤、機要通信、應急和特種專業(yè)技術用車及按規(guī)定配備的其他車輛,才能符合“公益”的特征;其二使用群體特殊,副省級及副省級以上的干部配備專車,副省級干部退休后不配備專車,如今一個科長幾臺車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對于用途特殊的公車,公眾本無異議,而原本那些使用群體不特殊的公車正是群眾意見最為集中的地方。原先的“一般公務用車”讓公車過度“大眾化”,才會造成驚人的浪費與腐敗,如今也只有“公車特殊化”才是打開鎖結的鑰匙。
公車正名是一項釜底抽薪式的重大改革——取消一般公務用車,等于取消了公車違規(guī)購置、配備、使用等公車腐敗行為的載體,也“取消”了監(jiān)管公車的成本和懲治公車腐敗的難度。有專家稱,從《條例》的表述看,“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是一個明確的全稱判斷,沒有留下“逐步取消”、“原則上都要取消”之類的回旋余地。這意味著,此“節(jié)約令”其實是統(tǒng)一的“取消令”,意味著在某個時間段之內(nèi),各地各級黨政機關及所有由財政撥款購置運行公車的單位,所有的一般公務用車都必須取消,改由市場化、社會化渠道提供公務出行服務。
公車回歸公益,而一般公務用車回歸市場,這也是所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最好注解吧。當然,公車改革的真正難度也正在于,與經(jīng)濟改革不同,公車改革不僅牽涉市場資源的配置,也涉及到政治資源的重新配置。后一種配置能否達到最優(yōu)才是公車改革成敗之關鍵。(錢江晚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