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數據產品“我和微信的2015”剛上線就被刷屏,沒想到這股熱潮很快就因為一則謠言,發(fā)展成了一場刷屏的恐慌?!按蜷_鏈接就會把你支付寶的錢給偷了”的謠言,引發(fā)了一場微信“踩踏事件”——很多聽信謠言的用戶急于提現(xiàn),急于把余額轉回銀行卡,并解綁銀行卡;用戶集中解綁和提現(xiàn)導致數據變慢,導致進一步恐慌。隨后,微信和“躺著中槍”的支付寶連夜辟謠,才平息了用戶的恐慌。
其實只要稍加分析,可能沒什么謠言比“打開鏈接就會把你支付寶的錢給偷了”更低級了。其一,鏈接網址與微信官網同源,網絡證書也指向騰訊公司;其二,這則謠言只有嚇人的結論,卻沒有受害者具體信息,沒有可信信源——沒有確證的受害者,無異于“聾子聽啞巴說瞎子看到鬼了”;更重要的是,微信跟支付寶在某種意義上算是對手,通過微信綁定銀行卡跟支付寶沒有關系。
綜合目前的各種信息,已經可以確認這是一則謠言。不過,在謠言不斷推陳出新的新媒體語境下,下一個謠言事故很快覆蓋前一個事故,人們很快會忘記這場由謠言引發(fā)的“踩踏事件”。然而,這場烏龍不應該成為一個有始無終的爛尾新聞,有必要把問題弄清楚:造謠的人到底是誰?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既然“要讓民眾在個案中感受正義”,為打擊謠言,也應該讓網民和用戶感受到網絡正義。對一個已經引發(fā)恐慌的網絡事件,不能止于確認這是一則謠言,而應該努力查出造謠者,并讓造謠者依法被追責。畢竟,這個謠言造成了不小的損害,讓用戶恐慌,讓無關企業(yè)利益受損,必須給受害者一個交代。
有業(yè)內人士稱,這可能不僅僅是一則謠言,可能有人借助造謠的方式去進行營銷炒作,目的是想通過制造事件來進行商業(yè)營銷——我們不清楚這種猜測是不是“陰謀論”,但在以往曝光的很多事件中,都曾看到過“借謠言營銷”的影子。
無論如何,只有追根溯源查到造謠者,才能看到真相。查到造謠源頭,既能讓造謠者受到懲罰,清朗網絡和微信環(huán)境,避免傳遞“反正造謠也沒事”的網絡病毒,從而遏制網絡造謠;也能給受害者一個交代,更能對很多對此烏龍事件充滿懷疑的圍觀者有一個交代。在打擊謠言的問題上,我國已經有了立法,所以應該對烏龍事件進行徹查,讓造謠者付出代價。千萬不能容忍這樣的情況:謠言滿網飛,卻少有造謠者受到懲罰。
在大數據技術已經相當發(fā)達的語境下,要想查到這個造謠者,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始作俑者到底是誰?謠言是怎么生產出來的?為什么傳播這一謠言?這些問題都有必要弄清。有關方面不妨嚴肅對待此案,將其作為打擊微信造謠者的一個樣本。(曹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