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網絡文學到了可以提出其“中華性”的時候了。
為什么這么認為?這要從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的內部和外部因素綜合來講。可以說,網絡文學既是一種根植于當代改革實踐和中國民間及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作混生體,也是越來越強烈地反映著全球化語境下中華主體性確立的敏感區(qū)。
時代的勢能,給了這個伴隨新媒介崛起的草根事物成長契機。而這恰恰由于它既是世界的又是本土的,既是傳統的又是時髦的,既是大眾的又是部落化的,既是發(fā)達的又是發(fā)展中的,既是作品又是產品,既是它自身又是輻射文化產業(yè)鏈的IP(知識產權)。它在集中體現全球化和“互聯網+”所有特質的同時,源源不斷地呈現出沉淀于廣大網絡作者、讀者的中華文化基因。而且,3.53億人次規(guī)模的網文讀者以及影視、動漫改編的用戶群體,開始不簡單滿足于早期普遍認定的娛樂(“爽文”)訴求表達,而選擇在閱讀、體驗中尋找生活參照、精神動力、價值關懷和家國情懷。
也許,仍然有半數以上的作品在快感模式中滿足低水平重復的慣性,但已經不難看到,借由脫穎而出且廣受歡迎的精品之作,網文世界正呈現出作者與讀者共同成長、建設想象共同體、再造中華價值系統、確立國家民族認同的趨勢。無論歷史文、幻想文還是軍事文、都市文,都有“我是中國人,我在世界中如何建立自己及其身份”的表達。這種表達可以理解為處于全球地理中的“我”反觀自照的文化心理自覺,即越是國際化越有中華意識,也可以理解為隨著中華崛起的外部環(huán)境變化,一些精英的網文作者、讀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網絡文學“中華性”的建構之中,試圖用講故事的方式闡釋他們對中華歷史、人生哲學等的理解。
當一種大眾文藝載體成為時代的強勢,引發(fā)各階層的廣泛關注后,勢必帶來“文脈與國脈相連,文運與國運相牽”的社會性、政治性、歷史性賦格。固然,商業(yè)規(guī)律依然左右著平臺運營、作品創(chuàng)作等諸多特點,但只要作者能夠平衡其中的關系,并不斷提升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本領,剩下的關鍵就是如何通過大眾的文學敘事機制完成合理合法的“中華性”網絡文學經典。近20年,網絡文學代表作家的一些有效努力和顯著流變,讓我們對這一點更有信心。
2016年完結的《將夜》和《雪中悍刀行》兩部小說,就是構建并傳播中華精神認同的佳作。大量的古代神話、詩詞歌賦、諸子百家、典章名物、閑情雅玩等中華審美元素借由網絡小說這個載體被“另類喚醒”,和《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文化綜藝節(jié)目一道,增強了國民的文化認知,凝聚著海內外華人的文化意識。
網絡文學的“中華性”既是它自然而然形成的精神質地,也是當下以及未來需要闡釋和研究的文化根性。這項工作將匯入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相接榫的世紀性使命之中。(作者:夏烈 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21日 02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