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總部設置出現兩個變化:行政總部的確越來越向北京或其他中心城市集中;企業(yè)總部的職能中心則依據市場和企業(yè)自身的需要向其他地方轉移
“沒人說央企要離開北京啊?傳言的一個假想,就開始跟真的似的。”在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交流時,一位央企總部中層半帶疑惑地說。
就在今年兩會開始之前,關于央企總部搬遷的傳言再次響起。
有媒體報道,一位天津官員的建議稱,一些非關鍵性、局級央企的總部沒有必要全設在北京,如果中央決策遷走20家央企總部,可以為北京減少50萬人。
但兩會期間,對于有媒體之前報道部分央企搬遷到河北的新聞,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表示,目前尚無此規(guī)劃。
傳言與房價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關于央企搬遷傳言首次出現。早在2013年,就有媒體刊發(fā)了一篇名為《將央企總部遷出北京》的評論。當時,也有網友評論稱,央企搬走將有助于降低北京房價。
但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主任鐘惠波曾稱,不能認為央企是北京房價的主要推手,因為上海不是央企總部的集聚地,但房價也不低。
據記者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央企都會將總部放在北京。
比如,中國一重遠在黑龍江的齊齊哈爾,中國一汽在吉林長春,這是東北地區(qū)在建國初期固有的工業(yè)布局所致;寶鋼、武鋼、鞍鋼這三大鋼鐵央企的總部就分別處于上海、武漢和鞍山,這是新中國鋼鐵工業(yè)布局所形成的地域安排;華潤、招商局、南光、港中旅四大央企的總部在香港或澳門;東方電氣和此前剛被重組的中國二重、中國彩虹集團等都位于四川,東風集團原總部位于十堰,這與國家三線建設不無關系;南方電網、中廣核集團、華僑城集團則長期處于廣東,三峽集團、葛洲壩集團的總部原位于宜昌,這主要結合了企業(yè)經營區(qū)域的需要。
由于總部不在北京,據記者了解,有的總部處于地方的中央企業(yè)人員有時一個月要數次來北京匯報溝通工作。
兩個變化
在近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央企總部的設置出現了兩個變化:一是行政總部的確越來越向北京或其他中心城市集中。比如,為建設三峽工程,三峽集團的總部長期放在湖北省宜昌市,但完成三峽大壩的建設任務后,三峽的總部已經遷入北京;東風集團從十堰搬入武漢,也擺脫了原有地域稍顯閉塞的情況;葛洲壩集團的總部也有一個從宜昌到武漢的過程,但其后同中國水電集團重組后,事實上新公司的總部也放到了北京。
另一個是,企業(yè)總部的職能中心則依據市場和企業(yè)自身的需要向其他地方轉移。
上海世博會閉幕后,世博園原有部分地塊就被開發(fā)為央企總部聚集區(qū),原來就立足于上海的中國商飛直接入駐,而中國鋁業(yè)將入駐資源貿易、運輸物流及交易業(yè)務結算等業(yè)務總部,中國黃金集團將入駐黃金珠寶交易等總部,事實上都緊盯了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
在北京昌平區(qū)七北路的未來科技城,也因為國家實施關于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吸引了兵器裝備、中國海油、國家電網、華能集團、中國國電、神華集團、中國電信、中國電子、鞍鋼集團、武鋼集團、中國鋁業(yè)、中糧集團、國家核電、中國商飛、中國建材等中央企業(yè)設立創(chuàng)新研發(fā)中心。
為了吸引高素質人才落戶,遠在齊齊哈爾的中國一重在大連設置了研究院,又為了利用天津的濱海優(yōu)勢和裝備制造便利,中國一重也逐漸在天津設立了制造基地。
央企總部往哪走,背后是政府與市場復雜關系的一個縮影。
十八大以來,一方面中央出臺了八項規(guī)定,一方面新一屆政府又大力下放了一批行政審批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有改變,很多中央企業(yè)不再需要非到北京才能完成辦事,往往一個視頻會議就能解決問題。
前述央企人士對記者表示,央企的總部自然是跟著中央走,也會服從中央的安排,但如果涉及搬遷,也不要搞“拉郎配”,而是要通過市場的手,用政策和機制吸引企業(yè)。
至于北京,在中央提出京津冀區(qū)域協同發(fā)展的要求后,或許會在三地發(fā)展的基礎上,對企業(yè)資源的新增規(guī)劃地更為均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