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蘭每天都要到村里的奶牛場和養(yǎng)鴨場看看,也經(jīng)常動手幫忙
“只要是她想干的事兒,攔也攔不住” 像她這樣的“第一書記”,全省還有6000多人
接地氣的“走轉(zhuǎn)改”報道《吳樹蘭回村記》,自河南日報、河南商報等媒體刊發(fā)后,引發(fā)熱議一片。該報道是怎么出爐的?吳樹蘭,這位看似農(nóng)村婦女的駐村干部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昨日河南商報記者專訪了該報道的作者之一——河南日報時政要聞部主任平萍,為您揭開文稿背后的故事、細節(jié)與緣起。
借吳樹蘭說說省委下派駐村“第一書記”的舉措
河南商報記者:《吳樹蘭回村記》刊發(fā)后,各大網(wǎng)站紛紛轉(zhuǎn)載。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這個人物是怎么被發(fā)掘出來的?
平萍:這與去年9月跟省委書記盧展工去駐馬店調(diào)研有關。
當時,駐馬店安排的一項調(diào)研內(nèi)容,就是去大吳莊看望駐村“第一書記”吳樹蘭。皮膚黝黑、不修邊幅的吳樹蘭,根本不像從省直機關下來的干部,書記得知自己認錯人后很是吃驚,說,你們看看吳樹蘭同志,哪像個機關干部,簡直就是個農(nóng)村婦女。
不容易??!盧書記連連感慨,特別深入地了解她的駐村情況,本來只安排30分鐘時間,結(jié)果光座談就進行了整整一個小時,后來又去考察奶牛場、養(yǎng)鴨場,離開大吳莊時天已經(jīng)黑了。
加上吳樹蘭是我省首批駐村“第一書記”中年齡最大的,53歲;又是唯一的女同志;也是級別最高的,當時是正處級;回來后,跟朱夏炎社長一匯報,朱社長很興奮,感覺這個人物有故事,下派“第一書記”有成效,可以深挖。于是,朱社長很快就專門抽出時間帶領我去大吳莊進行深入采訪。
河南商報記者:吳樹蘭的事跡,在駐村干部中算是一個特例,還是具有廣泛代表性?
平萍:她挺能代表省里駐村“第一書記”的形象。寫她一方面是她本人事跡感人。另一方面,三年來,我省已經(jīng)下派村黨支部“第一書記”6000多人,具有相當規(guī)模,不再是個案。
我們也曾報道過,在省環(huán)保廳駐安陽縣盤金垴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海付恒的努力下,將貧困山區(qū)的村子整體搬遷、脫貧致富的故事,這個駐村“第一書記”思路也很新穎。
我們很想借吳樹蘭這個事,說說省委下派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舉措。她的事跡,很能代表省委下派“第一書記”的用意,就是要改變農(nóng)村的面貌,派下去的干部必須是有高度、有能力、有思路、有境界的。我們也希望媒體下一步能關注全省更多的“第一書記”。全省6000多名駐村“第一書記”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改變村子貧困落后面貌做出了突出貢獻。
河南商報記者:不少媒體曾對吳樹蘭關注過,但較為零散,不成體系。這篇報道里有大量的個人日記、細節(jié)和故事,采訪過程是否順利?
平萍:這個報道我們前前后后去了大吳莊3趟,跟吳樹蘭長聊過多次,也去過她家。她女兒回來探親那次,還一塊吃飯聊。與吳樹蘭本人打電話溝通更是不計其數(shù)。
吳樹蘭跟很多實干的人一樣,說話很實在。要想發(fā)掘感人的細節(jié)和閃光點,必須不停地聊,大海撈針一樣翻閱她的日記等資料。比如有時候看到她日記里記了一件事,很粗略,一帶而過,卻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是新聞點,就要趕快把這件事記下來,撥通她的電話,細問究竟。采訪時的感受也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揣摩人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才能寫出更深層次的東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