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女子擔起責任重擔 撫養(yǎng)侄女幫小叔子還巨額欠款
鄭州女子擔起責任重擔 撫養(yǎng)侄女幫小叔子還巨額欠款
不停在朋友之間傳播這段故事的人,是沙口路建材市場的女老板劉富英。從她激動的言辭和表情中不難看出,這是一件在她人生當中從來沒有遇見過的事兒。
今年正月的一天晚上,劉富英和家人到人民公園看燈,3張熟悉的面孔映入眼簾。
“沒錯,是她,俺后面那家賣板材的陳明彥也帶著女兒和侄子來看燈了?!眲⒏挥⒄郎蕚浯蛘泻魰r,一個讓她想不到的畫面出現(xiàn)了。
擁擠不堪的人流中,陳明彥雙手吃力地托起6歲大的小侄子看燈,而旁邊,與她的侄子同齡的女兒站在那兒哇哇大哭……
“咋這樣對自家閨女?”劉富英一臉疑惑,站在原地不動聲色地觀察了10多分鐘,陳明彥支撐著侄子的雙手也足足堅持了10多分鐘……
“打今兒起,我就是倆孩子的親娘”
按固始老家的習慣,33歲的陳明彥應該被倆孩子稱呼為“大娘”。然而,2009年后,這個稱謂開始漸漸模糊……
那是一場難以預料的變故。那年端午節(jié)后的第五天,陳明彥的小叔子患腦瘤去世了。
就在全家人還沒有走出悲痛時,弟媳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家里,“我要外出打工,倆孩子先留在你們家,我很快就會回來”。
弟媳許久音信全無,直到有一天,鄰居來到了陳明彥家:“聽說,你們的弟媳婦已經(jīng)改嫁了?!?/p>
聽到這個消息,陳明彥夫妻倆坐在屋里沉默了許久。
“算了,養(yǎng)咱家倆孩子是養(yǎng),再多倆也無所謂?!碑斕焱砩希惷鲝┫蚶瞎S下了承諾,“別發(fā)愁了,放心吧,打今兒起,我就是這倆孩子的親娘。”
4年時間,她幫小叔子還清了13萬元欠賬
在老家處理完瑣碎事情,陳明彥夫妻倆帶著父母和4個孩子回到鄭州?!敖窈螅阒魍?,我主內(nèi)?!狈畔滦欣睿~進建材市場小店,陳明彥和老公分了工。
衣服、書本、玩具……就在陳明彥整天忙著為4個孩子張羅增添各種物品的時候,從老家又傳來了一個雪上加霜的消息。“弟弟這幾年看病借了很多錢,都是親戚家的錢啊。”頻繁地翻看著手機上的電話號碼簿,陳明彥的老公眉頭緊鎖,臉上印滿了愁云。
陳明彥看了一眼老公,沒有說話,她慢慢圍著小店內(nèi)一摞摞木板旁的小道轉(zhuǎn)了好多圈后,一字一句如石頭般落在了老公面前:“今后家里花錢多節(jié)省點,這賬,咱來還!”
言出必行。4年時間眨眼間過去了,陳明彥夫妻倆已記不清曾為還賬的事情跑了多少趟路,也記不清他們曾為節(jié)省幾十元、甚至幾元錢生活費的小事,吵過多少次嘴。
“不管多難,這些日子還是挺過來了?!苯衲甏汗?jié)回老家,陳明彥夫妻倆徹底還清了弟弟欠下的所有外債。他們把這些錢一筆筆打上了對鉤,共計13萬元。
提起挨打的事兒,親女兒抹起了淚水
陳明彥小叔子家的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孩,名叫媛媛(化名),今年9歲;小的是男孩,名叫曉曉(化名),今年6歲。
“不管買啥,一式4份,不偏不向?!标惷鲝┑脑捯魟偮?,一旁的小女兒撅起了小嘴。
“媽媽對我們根本就不一樣,不信可以問我哥哥。”仿佛一下子想起了許多委屈事兒,陳明彥的小女兒突然抹起了淚水。
“我們4個每次犯錯,媽媽都是打我和妹妹,從來不打叔叔家的孩子……”看到妹妹委屈的樣子,陳明彥的大兒子走過去安慰。
“這,這……”愧疚地望著兄妹倆,陳明彥吞吞吐吐,最終未能說出來一句話。
幸福的8口人,一切困難都微不足道
在陳明彥夫妻倆的多次努力下,媛媛和曉 看著曉都已在鄭州上學。除了學習成績不錯外,兩個孩子也特別懂事,經(jīng)常會做出一些觸動他們內(nèi)心的事兒。
前幾天,陳明彥的老公買回來一兜蘋果。就在全家人吃完飯,打算分蘋果吃時,媛媛和曉曉的一個舉動,打濕了陳明彥的眼眶。
倆孩子早就挑了半天,每人洗了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送到了陳明彥的面前。“倆孩子爭著往我嘴里塞,這種感受,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隨著這兩年建材生意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目前,陳明彥家的小店收入,僅能維持生活開支。除了要照顧4個孩子生活學習,他們夫妻二人的肩上,還擔著一份贍養(yǎng)父母的責任。
“爸爸今年已上60歲了,今后,俺倆的任務可能會更重。不過,咱還年輕,硬硬腰板就能挺下來?!睂τ趯恚惷鲝┬膽B(tài)樂觀,她始終相信自己的信念,“沒有過不去的坎??帱c、累點怕啥,看看家里幸福的8口人,一切困難都微不足道。”
昨天下午1點半,4個孩子上學前,陳明彥按照養(yǎng)成的習慣,坐在小店隔壁搭起的那間臨時小屋里,為媛媛梳了梳頭。
看了看鏡子,媛媛一陣大笑:“哈哈,大娘每次給我梳的發(fā)型,都是全班最好看的?!?/p>
臨走時,打小就明白家里情況的媛媛悄悄地說,每次學校開家長會時,她和弟弟都喊陳明彥“媽媽”,回到家里,他們?nèi)詴炊嗄陙眇B(yǎng)成的習慣叫“大娘”。
“啥稱呼無所謂,他倆永遠都會是我最親、最親的孩子?!?nbsp;“大娘”和“娘”一字之差,但在陳明彥心里,早已抹掉了那個“大”字。(鄭州晚報記者 常亮 文/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