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的文明史,在這快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遺存,黃土地的孕育,積淀了這座城市的風華。
如果說黃河在三門峽完成了一個艱難而美麗得大轉(zhuǎn)彎,那么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也在這里開始了轉(zhuǎn)折和萌發(fā)。在澠池縣仰韶村南面的盆地上發(fā)現(xiàn)的文化遺址,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母系氏族晚期的一個較大的部落的住地。
幾千年的文明史,在這快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遺存,黃土地的孕育,積淀了這座城市的風華。如果你愿意,捧起一掊黃土或許便可從中挖掘出一段足夠有分量的歷史,這些之于我們也許是太過遙遠的感知,但這里的山山水水乃至一花一草,都浸潤著自然萬物、純樸鄉(xiāng)風與自由自在的民間文化的氣息。
“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或許是出于一種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亦或是那種與生俱來的對自然本真的向往,就這樣不可遏制地勾起了探索的欲望。
那么,不妨沿著黃河灘,尋訪天井窯院,見證窯院里別樣婚俗,從“百佛頂燈”的表演中感受那份虔誠,還有皮影、芯子……揀拾起灑落在黃河邊的一顆顆民間珍品。
沿著黃河灘,尋訪天井窯院,見證窯院里別樣婚俗,從“百佛頂燈”的表演中感受那份虔誠,還有皮影、芯子……揀拾起灑落在黃河邊的一顆顆民間珍品。
豫西窯洞民俗
天井窯院,又名地坑院,是沿襲原始社會人們以洞穴棲身演變而來的一種民俗住宅形式。雖然是挖地而建,但其合理的布局卻充分展現(xiàn)了儒、道學(xué)說的思想光芒。每年黃河旅游節(jié)期間及旅游旺季,婚俗表演是這里必演的節(jié)目之一。
百佛頂燈
湖濱區(qū)向陽村的“百佛頂燈”為三門峽黃河風情表演中的一個絕活。每逢正月,陜州城眾僧人便在城內(nèi)講經(jīng)數(shù)夜,招徠聽眾,光大佛門。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頭頂碗燈、手搖芭蕉扇、走著梅花步表演民間絕技?!鞍俜痦敓簟币愿?、難、險著稱,主要靠眼力、頸力,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講究一個“穩(wěn)”字。那虔誠、滑稽的神態(tài)足以讓人感覺到“佛光無邊”。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由于方言、民歌俗曲不同,道情皮影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道情皮影戲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則成側(cè)面形象,由許多小片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宮殿、城門、車船、橋、馬、虎、龍等。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芯子
芯子又稱垛子、平垛。是一種靜態(tài)驚險造型藝術(shù),大約有200多年的歷史。芯子是把4一5歲的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鐵芯上呈現(xiàn)驚險優(yōu)美的造型。芯子分抬芯和背芯,抬芯是將有裝扮成劇中人物的孩子的鐵架,置于方桌之上,由幾個人抬著走;背芯是由一身強力壯者肩扛鐵架行走,肩扛者也裝扮成劇中人模樣,最多時鐵架幾百斤重。近年來,芯子多將鐵架固定在拖拉機、汽車上,表演大型芯子,最多有十幾人,表演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
黃河燈
黃河燈是澠池縣獨有的傳統(tǒng)游藝。形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迷。燈節(jié)期間,擺燈結(jié)彩,配之竹馬、旱船、煙火等開展活動。用數(shù)千根木樁先綁外圍再用麻桿、高梁桿筑成,有燈盞數(shù)千個,燈柱用木棒插入地下,露出地面約四尺高,燈柱之間相距五尺,每個燈柱設(shè)一盞燈或間隔設(shè)一燈,其間空隙有柏枝裝飾,形似燈壁,并以紙花點綴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