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人類逐步進入新媒體時代。技術的變革對媒介產生了多種深遠影響,隱私權受到空前的挑戰(zhàn)。各種新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處于更加透明化的位置,赤裸裸地暴露在數據之中。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人類逐步進入新媒體時代。技術的變革對媒介產生了多種深遠影響,隱私權受到空前的挑戰(zhàn)。美國華盛頓電子信息中心主任羅騰伯格曾說過,“隱私之于下世紀(21世紀)的信息經濟,如同消費者保護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之于20世紀的工業(yè)社會”。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發(fā)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顯示,在權益認知方面,網民普遍認為在網絡上隱私權是最重要的權益,排在選擇權和知情權的前面。近一年來,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現(xiàn)象導致總體損失約805億元。
隱私泄露成難題
各種新媒介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處于更加透明化的位置,赤裸裸地暴露在數據之中。人們在大數據時代留下的各種使用記錄,無一不在顯示著自己在做些什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自己的信息,在無形中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商業(yè)機構通過大數據分析把個人隱私當成牟利的手段,導致現(xiàn)在隱私泛濫現(xiàn)象頻發(fā)。而商業(yè)營銷模式不斷改變,實現(xiàn)了從市場細分到受眾的細分定位,從無目的營銷到核心用戶的精準營銷,我們的個人信息被當作商品賣給商家,通過采集檢索信息以劃分特定群體,定向、定點、定性推送廣告,而我們卻并不知道誰對我們的信息做了怎樣的處理。對此,有兩個方面需要深入探討,一是有學者認為,精準化營銷模式并沒有侵犯個人隱私,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用戶之間是互惠互利的雙贏關系。但是,目前我們對這一領域的監(jiān)管、治理有很大的空白,因此現(xiàn)實層面的侵犯隱私事件比比皆是。二是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成為關注熱點。更多的時候,人們討論的隱私保護其實是在個人信息保護之內,二者呈現(xiàn)交叉樣態(tài),有的個人隱私特別是涉及個人私生活的敏感信息屬于個人隱私,但也有一些個人信息因高度公開而不屬于隱私。因此,法律需要更復雜的設計和衡量?;ヂ?lián)網立法方興未艾之際,相關研究尚需深入探索。
新媒介提供了個人意見的表達平臺和進行傳播的新方式,對個人隱私的主動公開是傳播技術發(fā)展的結果。主動的隱私公開是指個人在使用社交網絡時無意識、不自覺地導致部分個人信息的披露,這是社交網絡在改變信息傳播方式后帶來的最大隱私難題,有學者將其稱為“無解的隱私難題”。
移動互聯(lián)網深入人們生活的多個層面,但使用移動互聯(lián)網也存在明顯的信息安全隱患。這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位置服務的隱私問題。位置服務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泄露用戶行蹤,引起安全隱患。位置服務如何保障用戶隱私已經成為關于位置服務討論中的核心話題。因為泄露位置引發(fā)的刑事案件已有發(fā)生,其嚴重性涉及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是手機中大量應用程序的隱私問題。手機應用程序得到大量開發(fā),用戶在安裝應用程序時往往會許可應用程序提供商獲得其信息。但這些應用程序將從手機中獲取哪些信息,如何使用、管理這些信息,用戶往往是不清楚的。如果這些應用程序提供商故意泄露或者不足以保護用戶的信息,則將會導致數以萬計的個人信息泄露。
面對個人信息的被記錄、被保存,2012年歐盟提出了“被遺忘權”,意圖賦予人們刪除那些不充分、不相干或過時不再相關的數字信息的權利。2014年的“谷歌西班牙公司案”裁定“被遺忘權”成為獨立的法律權利。法案的通過引起了很大爭議和討論,爭議背后是互聯(lián)網時代個人虛擬身份和網絡數據的重大價值及其巨大的風險。正如《新數字時代》一書指出的,隱私數據價值巨大,由于互聯(lián)網的高度互通鏈接,人們的網絡信息記錄將伴隨生命始終。這樣永久性的數據存儲將對個人隱私構成威脅。網絡隱私安全關系到個人、網絡公司和國家政府,這些信息的自由裁量權如何規(guī)定成為關鍵。海量個人數據的收集、存儲和利用,個人、企業(yè)和國家處理隱私和安全問題的邊界如何劃分,如何平衡保護隱私和防止網絡監(jiān)控權的濫用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對于“被遺忘權”是獨立的法律權利還是隱私權的延伸,學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但是其根源于現(xiàn)有的隱私概念是毋庸置疑的。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全球化讓“被遺忘權”成為各國需要應對的難題,我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國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部法規(guī)以及近200部規(guī)章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其中不乏類似“被遺忘權”的條文。我們應著力于明確“被遺忘權”的內涵,構建我國網絡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架構。
完善互聯(lián)網立法
面對隱私權的新挑戰(zhàn),我們可從以下層面應對。
第一,完善構建法律保障體系,尤其是互聯(lián)網立法。我國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規(guī)定: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將隱私權放在名譽權之下進行保護。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中均有涉及隱私權保護的內容,《侵權責任法》把隱私權正式列為受到法律保護的一項民事權益,并在第三十六條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但這些法律中都未能明確隱私權的概念與外延,隱私權邊界仍然模糊,這導致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力度尚需提高。新技術的發(fā)展總是帶來新變化,立法亦需及時反映新媒體時代隱私問題的新發(fā)展、新變化,滿足現(xiàn)實需求。
第二,新媒體時代隱私權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正是技術帶給我們的,技術的進步使得個人數據越來越容易被獲得。因此,技術措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使用技術措施來規(guī)避風險、完善隱私保護正是網絡時代的特點,如果能用技術解決技術帶來的問題,那將是用戶與網絡的雙贏。技術發(fā)展能夠在技術層面不斷修正、完善,要給予技術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不因為現(xiàn)有技術存在弊端就對其全盤否定,才能促使社會進步。然而,隱私問題的核心仍是社會問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用技術手段解決。
第三,技術進步帶來媒體的日新月異,圖、文、電、光的全媒體傳播形式也在不斷擠壓著人們的隱私空間。因此,媒體在涉及隱私事件的報道中,應該提高警惕,堅持涉及個人隱私的報道需經當事人同意授權的原則,新聞報道中涉及的個人信息如姓名、聲音、容貌等要加以技術處理。規(guī)避其中的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提高媒體社會責任,共同維護社會公序良俗。
第四,隱私的意識是隨社會發(fā)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需要培育隱私文化,提高社會對隱私認識的整體水平。從公眾的角度出發(fā),應努力提高媒介素養(yǎng),能夠在媒體惡意傳播隱私時提出質疑,自覺抵制。新媒體使用中,有對己對人都提高隱私保護的意識,在發(fā)表言論時不泄露自己或他人的隱私及信息。個人隱私層面,強化隱私保護意識。下載、安裝應用程序時注意安裝說明,盡量不選擇“允許信息公開”、“允許程序了解或使用你的個人信息、位置、存儲信息”等選項。給電腦和手機安裝必要的殺毒軟件和防火墻,提高使用網絡的安全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王穎)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yè)。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xù)刊發(fā)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chuàng)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yōu)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xù)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chuàng)新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